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网站地图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正文
国家使命引领中联重科走向工程机械蓝海
关键词:中联重科
    

  除了有跨国群雄参战的技术争锋的市场,中联重科的身影还会出现在其他让人意想不到的地方,例如扶贫帮困的慈善募捐场所、死神肆虐的灾害重地。记者发现,这些跨度极大的“征战”却没有令这家多次荣登“最具影响力企业”榜单的企业顾此失彼。董事长詹纯新的解释是,中联重科不仅要生产高科技的精品设备,更要造就高素质的精品人。

  中联重科成套混凝土设备承担了广深沿江高速公路的浇筑任务。
图为浇筑有“世界梁王”称号的混凝土箱梁的盛大场面。

  国家使命引领中联重科走向蓝海

  有人认为,一个企业的价值和影响力主要取决于技术、市场及财富实力。本月21日荣登“最具影响力企业榜”的中联重科,给出的丈量标准有点“另类”:经济指标的攀升只能说明一个企业“赚钱能力”的增长,不能代替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如果灵魂、信仰、价值观的修炼落后于物质财富创造的步伐,企业和企业中的人只会沦为物质财富的奴隶。这种沦陷是中联重科决不允许的。
  不允许沦陷于财富之门的中联重科,如何丈量作为国家级科研院所改制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的价值与影响力?
  出生入死
  全行业最全产品系列为生命而战
  盘点全球工程机械行业前十强的产品家底,你会发现,目前为全球产品链最齐备的工程机械企业不是“老大”卡特彼勒、“老二”小松,而是位列第六的中联重科。截至2012年底,中联重科已研制生产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13大类别、86个系列的近800多个品种的产品。
  对于一家规模还不是全球最大却拥有最多产品系列的企业,以规模效益理论来分析,大而全显然不是企业最经济实惠的理想发展模式。一直以来,颇受经济和管理界诟病的大而全发生在中联重科身上,却为何鲜有人对之批评非议?
  翻阅中联重科产品系列家谱,你能看到的产品都有着几乎无可争议的“就业”方向――国家重大建筑工程、能源工程、环境工程、交通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各类应急救援,如突发事故、地震、旱灾等自然灾害。中联重科中央研究院院长付玲告诉记者,很多救援产品的研发生产,是工程师们在重灾一线参与生命救援时,在救援现场获得经验并经研发完善完成的。
  我们把时间拨回那个曾令世界震惊的时刻: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川西北山崩地裂,汶川瞬间成为令世界谈之色变的死亡之地。
  当晚,长沙。中联重科高管紧急会议向距重灾区最近的中联四川分公司发出第一道指令:急速组成先遣队,就地反租客户设备,立即驶往重灾区救援;总部捐赠的29台救援设备即刻从长沙开拔前往灾区接应。
  中联重科工程起重机公司四川分公司经理李俊红接到总部指令后,就地组织一支抗震救灾突击队,自己夜闯四川省抗震救灾紧急会议会场,请缨前往北川,理由是“我们有唐山大地震救灾经验,首批征来的10台汽车吊肯定用得上”。获准参战后,中联重科先遣队十万火急赶赴重灾区。
  就在先遣队启程的同时,另一支装备最精良、规模最庞大中联重科救援“装甲师”在总工程师王春阳指挥下飞赴汶川,这也是那场重灾救援中惟一挺进震中汶川的机械救援部队。
  由公司技术灵魂人物领队在余震活跃的地震核心区穿行900多公里,以不惧死亡的勇气冲过岌岌可危的桥梁,冲过正在崩塌、滑落、泥石俱下的山体。在北川中学已垮塌的废墟上,最早抵达的10台中联重科大吊车,没等喘口气,就火速投入寻找生命的72小时连续作战,中联重科总指挥与机手,饿了就拿方便面往肚里塞,没舍得耽误哪怕几分钟吃饭的时间,先后协助救出200多名被埋的学生和教师。
  这就是中联重科创办二十年来为之努力要造就的高素质的精品人的一个群体。詹纯新将之称为“大爱”。他认为,人因为心存大爱,所以可以置生死于度外,无畏前行,不辱使命;企业因为心怀大爱,所以甘愿倾尽全力,不计得失,追求着一种超越商业目标的价值公理。企业不仅要做国家经济命脉的支柱,当国家和人民面临危难时,更要做勇于担当的脊梁。
  从救援生命的死亡线上凯旋,各位参战勇士又回到各自平凡的岗位,继续履行自己作为产业员工的一份职责。当然,他们的归来也带回一批新的成员――各种更适合救援的工程机械产品。譬如,在已有的用于城市道路、广场、机场、港口码头、施工场地等使用的低压清洗、洒水作业车基础上,开发出用作旱灾地区送水、加装自吸功能后可以进行排涝减灾的抢险救援车辆;在原有用于环境监测的车辆基础上,开发出用于灾后城市地下管道等消毒、灭蚊处理的救援车辆,等等。
  在中联重科产品目录上,每一件抢险救援新产品的诞生,都有着一个不同寻常、催人泪下的故事。

  
攻坚克难
  创立全球工程机械多个里程碑
  在产品体系研发中,做到“面面俱到”不容易,要在技术领域树立一个行业里程碑,更是难上加难。
  最先进的技术转化为最具竞争力的产品,往往出现在领军企业。中联重科从工程机械技术发源地脱胎换骨,成为领军企业,相当多的全球第一、中国第一诞生于此,并持续引领着行业的自主创新。
  2012年7月,中联重科融合CIFA最新欧洲技术自主研发的80米碳纤维臂架泵车正式投入使用。该设备可将C25混凝土泵送到19层以上高楼,刷新泵车泵送高度的世界纪录。该产品问世,标志中国制造牢牢掌握世界最尖端的混凝土泵车臂架技术,创立了中国企业在全球混凝土机械行业材料革命的一块里程碑,成为同行业无与争锋的领头羊。两个月后,这一纪录再次被自我超越――公司自主研制的101米碳纤维复合材料臂架泵车,可轻松覆盖30层(含)以下建筑的混凝土浇筑施工,改写了之前需要反复变换混凝土浇筑方式的低效率操作,使得95%以上的高层建筑可做到“一泵到底”。
  在中联重科新进入的土方机械领域,2012年5月,国家863计划重点课题“新型工程机械混合动力关键技术和系统”成果――ZE205E-H1混合动力挖掘机在中联重科渭南工业园下线,国家工程机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显示,该混合动力挖掘机各项性能指标及混合动力测评系统均已实现预期目标,产品排放达到欧Ⅲ标准,且节能效果超过目前国际水平。这一里程碑式成果的诞生,标志中联重科开启以高效、绿色、节能为典型特征的新型挖掘机产业化时代,并跻身全行业少数能全面掌握混合动力技术的工程机械企业行列。
  同年9月,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工程机械远程维护及监控系统”在京通过科技部评审验收,中联重科作为牵头单位,联合三一重工、上海交通大学等10所校、企单位联合攻关。项目针对国家重大工程和基础建设中工程机械装备施工安全隐患问题,并以泵车及起重车为实施对象,成功突破工程机械远程监控及维护的关键技术,开发出泵车和起重车远程维护及监控系统,有力推动我国工程机械行业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里程碑式转型升级。
  围绕行业共性技术及瓶颈问题展开研究,中联重科总是走在行业最前沿。在公益性远大于收益性的基础研究领域,中联重科同样乐此不疲。
  中联重科承担的973课题“工程机械关键电气零部件电磁兼容能力研究”实施,通过搭建国内工程机械行业中首屈一指的电磁兼容实验及测试环境平台,完成力矩限制器、人机界面、远程监控终端、起重机电气部件等一大批电气系统与关键部件的电磁兼容能力(EMC)试验与测试。该课题是目前国内行业首个深入、完整地研究工程机械电控系统电磁兼容大型项目,目的在于为国内工程机械行业的电磁兼容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关键技术支撑。该成果不仅有利于提升现有国内产品的可靠性,推动产品出口认证,还将为中国工程机械产品走向世界带来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为破解制约工程机械发展的瓶颈,中联重科在高端液压件、工程重型车桥、传动机构研究及产业化领域创建研发机构及产业基地,与国内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联合开展高性能液压阀关键技术等研究,为全面提升国产工程机械液压元件技术水平奠定重要基础。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中联重科行业技术覆盖率超过75%,平均每天有一项新技术、新产品诞生,其自主研发的我国第一台六桥底盘百吨汽车起重机、多功能军品车、TCR6055-32大型动臂塔式起重机、LTXM2100露天铣煤机等,均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空白。此外,全球最长臂架的三桥底盘泵车、全球最长四桥6节臂泵车、国内最大的塔式起重机、国内最大的越野轮胎起重机等,都已成为国内工程机械制造行业的引领性产品。
  荣辱不惊
  以平实大义情怀负重前行
  今年1月,中联重科从企业内部慈善基金中支取77.35万元,为293名在职和退休困难职工给予了例行资助。截至目前,由董事长詹纯新倡导发起的“内部救助”臻于完善,公司在湖南上市公司中建立首个企业慈善基金,募集善款超过3千万元,为企业内数百名遭遇困难和疾病的员工提供帮助。在社会公益助学方面,中联重科已连续十年支持湖南“爱心改变命运”慈善助学,先后投入1000万元,累计帮助2000名寒门学子圆了大学梦。
  在许许多多可见和可累计的成就之外,中联重科留下了许多令人尊敬的印记。这些印记就像抗震救灾等大爱一样,与利益、市场甚至与技术无关,而是直击人心的情义和情怀。
  如何判断一个企业是否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国家使命感?在一定程度上,从企业对待员工和对手的态度,可见一斑。
  经过10年并购发展,中联重科已拥有3万多员工。在这个企业大家庭中,没有先来后到的等级,也没有厚此薄彼的潜意识。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中联重科第一次完成国内并购时发生的一件事有关。
  那是中联完成对湖南机床厂并购不久,湖机原厂牌被取下换成中联统一标识的那天,星城淫雨霏霏,一些湖机老员工撑伞于雨中,流着泪看老厂牌被换下。当现场情景被转述给詹纯新董事长时,人们看到了他震撼而闪烁出的泪花,以及随之涌现出的坚毅。
  决不让中联的员工再流泪!这是中联高管无言的承诺。行业遭遇宏观调控时,中联对员工不离不弃,为赋闲的职工安排提高个人竞争力的培训,等待市场复苏。
  20年创业,中联重科向行业和社会呈现的企业文化是一种“水之道”。詹纯新认为,中联重科着力培育的人,须具有如水一般“处下不低,示弱不微;至柔不软,濯污不墨;履平不傲,临渊不惧;润物不德,笃行不移”的品格;企盼达到的,是水“几于道”的浩瀚博大、生生不息的境界。
  以20年的功力,在有百年历史的世界工程机械领域打下“中国制造”的烙印;以20年的付出,不仅创造出一个中国企业的蓝海,而且引领中国工程机械产业由弱到强、由追随到超越成长。这是中联重科用20年时间,为中国工程机械崛起送上的弥足珍贵的礼物。

  
该信息出自中国工程机械商贸网 http://www.21-sun.com

  
 




发表于:2013-01-29     来源:长沙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