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网站地图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正文
要高度重视干事创业能力建设问题
关键词:干事创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清晰地勾画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和战略布局,彰显出清晰明确的战略定力和道路自信。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艰巨任务,亟需各级公务人员在努力“干成事”的同时,高度重视干事能力的建设和积累,形成干事创业与能力积累并进的互动局面

  一、能力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问题

  能力建设有两个维度,即国家整体治理能力和公务人员的工作能力。建立在现代治理体系基础上的国家整体治理能力一般指国家宏观调控能力、社会控制能力、公共治理能力、维护国家安全能力等。除了要求制度、规则等“硬件”适应现代治理要求外,各级公务人员干事创业能力也是国家整体治理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必须与现代治理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要求相匹配,其重大战略意义体现在:

  一是破解发展难题的必须。我国正处于30多年飞速发展之后的换挡变速、结构优化、动力转换期,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如何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需要各级干部遵循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练就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治理本领,寻找有效破解各种发展难题的举措和办法。“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各级公务人员破解发展难题、干事创业的能力,直接关系事业发展的成效。

  二是增强制度效力的必须。当前,我们已经建立起一整套完备的基本制度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管理体制。但再好的制度也要靠人去执行。社会主义优越性能否更好发挥,取决于各级干部落实基本制度、路线方针与政策的能力。不断变化的经济社会形势要求公务人员具有不断学习、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

  三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必须。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过程中,追求“项目”“工程”等任务层面的进度和完成非常重要。但与此同时,工作经验、工作模式、制度、流程以及流程之间衔接水平等软实力的积累更值得重视,因为软实力相对于物质财富而言更具竞争力和可持续性。必须从国家软实力建设的高度重视和推进公务人员的能力建设。唯其如此,才能为现代化事业锻造高效的内部治理效率和持久的对外竞争能力。

  二、能力不足问题影响现代化建设事业

  公务人员干事创业能力一般包括政治忠诚与职业伦理、专业知识素养、持续学习能力、思维谋划能力、创造性执行能力、协调协同能力等,其中尤以持续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执行能力更为重要。

  对于公务人员能力建设,从中央到地方都给予高度重视。近两年来在全党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极大地提升了各级干部的思想境界和谋事干事的担当意识。但也必须看到,在一部分公职人员中,干事创业能力不强的问题,主要表现有:

  一是摸不着门道,上不了手。一心想干大事,但缺乏专业知识能力,信心满满却又腹中空空,说起来头头是道,执行起来却不着边际,不切实际。导致遇到事情眼高手低,无所适从,无法下手。

  二是理不清头绪,干不下去。思路不清晰,准备不充分,工作没章法,东一锤子西一棒子,胡子眉毛一把抓,按下葫芦浮起瓢,疲于应付,难以推进。

  三是找不到抓手,做不起来。面对复杂的工作任务,找不着门道,寻不着窍门,干瞪眼,穷着急,做事不得法。缺少以“小切口”推动“大变局”的工作智慧,旧办法不能用,硬办法不敢用,笨办法不顶用,新办法不会用。

  四是切不准要害,成不了事。缺乏战略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等谋划工作的能力,抓不住主要矛盾,找不到关键节点,看上去刀枪乱舞,虎虎生威,效果却事倍功半,机会成本不低,办事效率不高。

  五是攒不下内功,应付了事。凭感觉和运气做事,满足于交账、支差,偶有所成,鲜有心得,不善于从成功和失误(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不重视对工作规律的探究,对成事之要、干事之法、做事之道不甚了了,形不成规范、导引、机制,看不到良习、规矩,留不下“软财富”、正资产。

  以上表现,不一而足。虽然是一部分人的问题,但如果漠视或无视其存在,必然对现代化事业造成极大危害。往小处说,这些能力不足的干部,没有金刚钻偏要揽瓷器活儿,终究还会败下阵来,站不住、立不牢、传不久,个人难以立于人前,对事业造成损害;往大处说,降低了办事效率,浪费了社会资源,目标任务难完成,延缓发展大计,错失发展良机,梯队建设上不来,发展基础打不下;更严重的后果是,能力不足,勉强做事,所谓的“显绩”将非常脆弱,一旦遇到一些意外情况甚至事故,便会被“打回原形”,最终还得推倒重来,不仅降低群众信任度,还会使得美好蓝图都有可能落空。

  三、全方位切实抓好能力建设

  能力可以说是“德”与“才”、“道”与“术”、“红”与“专”等素质的综合体现。从精神状态、知识储备、思维能力到实际能力的形成是一个较为复杂综合的过程,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是学。学习没有捷径,必须勤学多问苦练。学与问、学与练是不可分割的连贯“动作”,只有端正态度,放下身段,不耻下问,勤于练习,才能访到高手,学到真经,练成内功。

  二是践。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最重要的认知提高过程,躲不开、绕不过,必须耐着性子、俯下身子、扎扎实实、埋头去做,干中学、学中干,多试身手,锤炼才干,才能真正积累起工作经验及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的定力和能力。

  三是悟。要善于总结反思,触类旁通,经历由困惑到明白、从模糊到清楚的彻悟过程,在“复盘”中体悟成功失败的经验教训,在“反思”“检讨”中提升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握行为做事的规律,努力成为真正的行家里手、专家大师。

  当然,能力的发挥也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制约。制度体系和治理规则决定着公务人员的能力建设方向和能力释放程度。在强调公务人员个人学习、实践、总结等主观能动性的同时,还要着力营造有利于干事创业、释放潜力、培育能力的体制机制。

  一是要转变政绩观和考核导向。要创新导向机制,科学设置考核评价指标,引入和实施第三方评价,释放清晰的政绩“指挥棒”信号,引导广大干部摒弃“形象工程”,“实”当头,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形成既要干成事,又要实现干部能力提升的多赢局面。

  二是要实现教育培训的常态化。要将学习培训贯穿于干部职业生涯的始终,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群众学、向同事学,集中培训学、工作一线学,在实践中感悟,在借鉴中提升。加大干部交流力度,借他山之石扩大视野,丰富知识,借鉴经验,提升能力。

  三是要形成能力积累传承的制度安排。要建立工作能力总结、积累、师承制度,将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规程、流程、协同机制、检查监督制度等上升到一定高度,用于公务人员的学习培训,使其“站在前人肩膀上”工作。建立“师徒式”传承制度,避免“人走技亡”和软实力资源的浪费。

  四是要注重能力建设的规律和策略。《中庸》说,“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是说具备了判断力、认知力、意志力,就可以做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进入“达德”的境地。教育背景、工作阅历不同,进入“达德”境界的进度与节奏必然不一,可考虑“三步走”策略:一部分素质较高的干部先做到既成事又达能,起引领传承的作用;还有一些干部紧跟“潮流”,积极追随,经过努力,进入第一梯队行列;绝大多数干部在能力建设的氛围下都进入这一行列,使“干之成事”“干中达能”“干而积习”成为所有干部普遍追求的“能力文化”。

  总之,能力建设很重要、很紧迫,但就能力建设的规律而言,能力又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文火慢炖”,久久为功。如果说,发展目标、发展战略等顶层设计要超前谋划,那么,能力建设则必须步稳蹄急。只有脚踏实地,从头学“剑术”,常练不懈,才能熟能生巧,内在于心,方略在手,运用自如。各级公务机关要大力营造以“干之成事”“干中达能”和“干而积习”为导向的能力建设文化,建立“干中学”的良性机制,促使广大公务人员在“棋局”博弈中长棋力、在“球场”竞技中长球技,以期在繁重的现代化建设任务中做到既完成任务,又积累能力,以“鱼”和“渔”、“事”与“能”的双赢共荣,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坚强保障。




发表于:2016-04-05     来源:http://www.zgct.co